写在奥林匹克日:谈谈奥数与顶级数学家

关注微信:  DuoDaaMath 每天获得更多数学趣文


国际奥委会从1948年起将每年的6月23日定为国际奥林匹克日。每年这个时候世界各个国家都会举办一些体育运动来做为庆祝纪念。


但是,奥利匹克本身已不再是指一项简单的体育活动。各国奥委会围绕“提高”、“学习”和“发现”三大纲领,积极开展各类体育、文化和教育活动。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其中一个最近几年在我国教育界炒的很厉害的奥数——“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即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Olympiad,简称IMO,是国际中学生数学大赛,在世界上影响非常之大。

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目的是:发现鼓励世界上具有数学天份的青少年,为各国进行科学教育交流创造条件,增进各国师生间的友好关系。这一竞赛1959年由东欧国家发起,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现已成为国际科学奥林匹克历史最长的赛事。
 
IMO是否真的为发掘、鼓励数学天才起到了作用呢?我们可以用数学的另一项奖项做一个侧面考察。

菲尔兹奖一直以来被视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自1936年开始到2010年,获菲尔兹奖的已有53人。

这些堪称数学界明星、精英的大咖们,有不少跟数学奥林匹克奖(IMO)都有渊源呢!

哆嗒数学网为读者列举以下大咖为例:
1. 1959年IMO银牌得主,苏联数学家格·阿·玛古利斯获得1978菲尔兹奖
2. 1969年IMO金牌得主,乌克兰数学家德里费尔德获1990年菲尔兹奖
3. 1974年IMO金牌得主,法国数学家约克兹获1994年获菲尔兹奖
4. 1977年及1978年IMO金、银牌得主,英国数学家博切尔兹获1998年菲尔兹奖
5. 1981年IMO金牌得主,英国数学家高尔斯获1998年菲尔兹奖
6. 1982年IMO金牌得主,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获2006年菲尔兹奖(得IMO时,他的国籍还是苏联)
7. 1985年IMO银牌得主,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获2002年菲尔兹奖
8. 澳大利亚华裔数学家陶哲轩在1986年、87年、88年,分别获得IMO铜牌、银牌、金牌,获2006年菲尔兹奖
9 具备越南和法国双重国籍的数学家吴宝珠在1988年、89年,连续两年获得IMO金牌,获2010年菲尔兹奖
10. 俄罗斯数学家斯坦尼斯拉夫·斯米尔诺夫在1986年、87年,连续两年以满分成绩获得IMO金牌,获2010年菲尔兹奖
11. 以色列数学家埃隆•林登施特劳斯在1988年获得IMO铜牌,获2010年菲尔兹奖。
自1986年我国正式参加国际奥数竞赛以来,共有个一百多名选手获得金牌。从1997年开始连续17年,中国队获得了其中13枚团体金牌,3枚银牌(1998年因特殊原因中国队没有参加在中华台北举行的IMO)。
但令我们深感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这些金牌选手当中,没有一个人获得过菲尔兹奖。

在我国小初高中招生所表现的“奥数热”并没有为中国选拔出真正的数学人才。其中的原因大概正如《国际先驱导报》采访丘成桐时,丘所说的:“……国外奥数考得好的学生,往往能够成才,而我们的学生不一定能成才,因为国内是机械性的学数学,不是出于兴趣。我自己教过几个得奥数金牌的中国留学生,但他们学问太狭窄,考试有能力,思考没能力,甚至毕不了业。”

2014年,IMO将在南非开普敦举行。届时将有100多个国家参加。参加国的人口覆盖了世界90%的人口。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届时,我们一起为中国队加油!


关注微信:  DuoDaaMath 每天获得更多数学趣文


标签: none

评论已关闭